1352、“劈山救母图”(2/2)(2 / 3)

苏午初入大雁塔时,确在那钟乳洞天弥勒内院之中,见到了一位慈眉善目的女相弥勒——在此以后,他得玄宗召见,入宫中于吐蕃神玉内救出丹加、卓玛尊胜,而神玉忽化莲花,落在大雁塔顶。

也是在那个时候,苏午察觉到了鲁母的‘不安分气韵’。

他因此推测,鲁母至少将一个契机留在金刚智身上,随吐蕃使臣队伍,一路到了大唐。

此后不空‘身死’,苏午欲探究不空性中飘出的十二瓣白玉莲花之时,更直接遭到了鲁母诡韵——那些惨绿眼睛的阻挠!

他更加确定鲁母已在巨唐棋局之上落子!

也在此后不久,乾陵无字碑上忽然出现了这‘劈山救母图’。

这是‘天后’向外发出的求救?

还是‘鲁母’鸠占鹊巢以后,故意在无字碑上留下此画,诱人来救?

更或者,此虽是‘天后’留在无字碑上的图画,但‘天后’真实目的,并非是叫人来救她,而是想以此来牵引出自身别的谋划,譬如‘弥勒下生’?

先前玄宗皇帝忽然问起大雁塔之事,内中正有这重重顾虑,他这位奶奶即便死了,也从未安分过!

“你以为此图何解?”玄宗皇帝盯着苏午,出声问道。

苏午将图卷叠合了起来,与那封密信一齐交给了褚豆,向玄宗皇帝躬身行礼,道:“陛下,我观图中流血之险山神韵,与西岳华山隐有类似,你可着道士送五岳真形图来,两相对比,即能发现那受斧钺劈砍之巨岳,正是西岳华山。

此劈山救母图,亦令我想起了一则民间趣闻。

即二郎劈山救母故事。”

今时‘劈山救母’故事在民间已有雏形,但一直到唐中期之时,方才有《广异记》记载了‘华山三圣母’与一赶路书生相恋之事,劈山救母故事逐渐成形,却在更加往后的宋时了。

但苏午所讲毕竟是民间故事,也未称天下间确有其事,玄宗皇帝自不可能因为一个故事去追根究底。

苏午将二郎劈山救母故事稍加改编,便讲给了玄宗听。….

玄宗听罢苏午口中‘劈山救母故事’,点了点头,又道:“天有天条,国有国法,三圣母触犯天条与凡人相恋,诞下孩儿,自该惩处。

那杨戬也确仁孝,担山赶日不成,终致‘劈山救母’。

这则民间故事也有些意思。

若将此故事代入这副劈山救母图中,那被压在华山之下的白发妇人,即是‘三圣母’,山顶落下巨斧,正为救山下之三圣母,只是该是谁挥出了此神斧,劈开华山?

这个三圣母,莫非就是天后?

她又触犯了何种‘天条’?”

苏午眼中神光湛湛,向玄宗回答道:“应在现实之中,所谓天条,即是天理,若将白发妇人视作天后的话,再兼此画之中流露出的‘求救’之意,应是令陛下效仿故事,劈山以救天后了。”

他言语至此,顿了顿,又道:“但我以为不然。”

天理神韵诡谲恐怖,这样天理,完全是奔着不叫人活命去的,谁要遵循天理,谁就留不下性命——如此情况,守天理何用?

不如毁去天理!

苏午这样心思,若落在玄宗皇帝耳里,玄宗纵然今时是再开明一帝王,也绝容不下他——毕竟皇帝亦是‘天子’,天然站在‘天’的一方。是以苏午未有明言天理恐怖,而是道:“若换一种看法,触犯天理的并非是山下镇压之白发妇人,而是那华山本身呢?”

“嗯?”听到苏午的话,玄宗皇帝眼光微亮,一下子被吸引去了注意力。

凉亭边守候的褚豆也悄悄竖起耳朵。

只听苏午接着道:“碑相之中,巨斧从天而降,非因人力所执,实因天力掌握,欲摧灭华山,因而华山悲泣,淌下鲜血。

此可看做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