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蛊(1 / 2)

谁是幸存者 公子饶命 2094 字 2020-07-24

“我曾在之前的一起案件中,见到了隐秘许久的蛊术,为此,我特意查阅了很多相关的资料,而这种蛊术,确实骇人听闻,而且防不胜防。”

“苗族蛊术是古代所遗传下来的一种神秘巫术。过去,在南方一些乡村当中,曾经闹得非常厉害,而且还是谈虎色变,谁也不敢当它是假的。文字学上的蛊有多种涵义,主要的一种涵义作「腹中虫」解,从虫,从皿。”

“皿是一种用器——盛饭的饭盒、饭碗或盛其他食物和饮料的用器都是;虫字象徵好几只虫「腹中虫」就是人的肚子里侵入了很多虫,也就是中了「虫食的毒」——一种自外入内的毒。众多的虫侵入人的肠胃发生了蠹蚀的作用就叫做蛊,又叫中蛊。据相关学者大量考证,战国时代在中原地区就早已经有人开始使用和传授造蛊害人的一些方法。”

“偏远的苗族聚居地区,如果小孩吃食硬物,稍不小心嘴里起了血泡,做母亲的便会一边慌忙找针把血泡扎破,一边愤愤地骂道“着蛊了,着蛊了。”

“挨刀砍脑壳的,谁放的蛊我已知道了。她不赶快收回去,我是不饶她的!”要是吃鱼不慎,鱼骨卡在了喉咙,母亲就会叫孩子不加咀嚼地吞咽几大口饭,将鱼刺一股脑儿地吞下肚里。随后叫小孩到大门口默念着某某人被认为有蛊者的名字,高声喊叫“某某家妈有蛊啊,她放蛊着我,我知道了,她不赶快收回去,我是不饶她的哪天我要抬粪淋她家门,拣石砸她家的屋顶,让大家都知道她家有蛊,有儿娶不来,有女嫁不去哩!”喊声中充满了愤怒和仇恨。这就是有名的苗族蛊术。”

“据说苗族蛊术通过这种喊寨的方式,“放蛊”的人听见了,心里自然就会十分害怕,就会自动将“蛊”收回去。蛊在苗族地区俗称“草鬼”,相传它寄附于女子身上,会严重危害他人。那些所谓有蛊的妇女,被称为“草鬼婆”。”

“蛊是许多虫搅在一起造成的。关于苗族蛊术在本草纲目里说造蛊的人捉一百只虫,放入一个器皿中。这一百只虫大的吃小的,最后活在器皿中的一只大虫就叫做蛊。可知蛊本来是一种专门治毒疮的药。后来才被人利用来害人。有毒的蛊多在中国大陆南方各省养成,种类很多,有蜣蜋蛊、马蝗蛊、金蚕蛊、草蛊和挑生蛊等。放蛊的人趁他人不注意的时候,把蛊放入食物,吃了以后,就会染上蛊毒,染了蛊毒的人会染患一种慢性的病痛。以现代观点说,这是一种人为的,由许多原虫的毒引发出来的怪病。蛊,相传是一种人工培养而成的毒虫。”

“首先是金蝉蛊,民间的说法,是将多种毒虫,如毒蛇、蜈蚣、蜥蜴、蚯蚓、蛤蟆等等,一起放在一个瓮缸中密封起来,让它们自相残杀,吃来吃去,过那么一年,最后只剩下一只,形态颜色都变了,形状象蚕,皮肤金黄,便是金蚕。也有的说,把十二种毒虫放在缸中,秘密埋在十字路口,经过七七四十九日,再秘密取出放在香炉中,早晚用清茶、馨香供奉这样获得的金蚕是无形的,存在于香灰之中。放蛊时,取金蚕的粪便或者香灰下在食物中让过往客人食用。”

“还有生蛇蛊,生蛇蛊是人初中时,其毒或肚痛极或作吐作泻肚,自后凡是遇见肚痛时,行动则皮内或肚内有物坚实。夜卧以手按之则肚皮内有物肿起,长二'三寸,微感觉跳动,心烦涎言,得吃肉则停止,或移入左肋右肋,则饭食物减少或跳上心则心胀,欲作吐,又有此物在身旁时有时无,日久成蛇咬痛内脏,命在旦夕也。此时通身发热,额焦头痛,如有发刺如蚂蚁咬,夜则更甚,此乃蛊家之外蛇从风而至也。中毒情形和阴蛇蛊类似,进入体内能成形为蛇,四处乱咬,造成头痛,夜间更为刻烈。”

“最常知的蛊毒,情蛊,相传为湖南湘中及湘西地区古梅山苗族女孩子特有巫术,十年方可得一情蛊,此情蛊可下在饭菜中,也可下在服饰上,苗族女孩子都以此蛊毒